1)第608章 908工程(3)_重生之北国科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的技术引进要做好安排。技术和管理体系同时引进。”

  “明白。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肯定要有所得。”

  李浩广对这次的技术引进,也是相当看重。

  林晶圆初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急需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它与全彩不同,全彩说穿了,就是一堆生产线的集合而已。

  中国的历次技术引进,着眼点都在于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就是俗称的硬件,对管理机制,也就是软件,根本不看重。

  这个区别,导致了后世的各晶圆企业,只能一遍又一遍引进台湾团队。

  后世的焦点始终放在张汝京,梁孟松等历史名人,强人身上,确忽视了追随他们南征北战的台湾团队。

  芯片生产与其他行业不同,是个精益求精的行业,所以日本的管理模式,反而是最合适的。

  后世比较成功的半导体玩家,他们的管理制度里,都多少有日本制度的影子。例如京东方身后是韩国人,中芯国际身后的是台湾人。

  但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人主动往这方面思考。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国人比较能适应欧美的管理风格,因为其比较人性化,压榨感和屈辱感,没有那么明显。日式上下森严的管理风格,不是很能被国人所接受。

  台湾由于历史的缘故,对日式体系更容易接受。这也是他们能够迅速从日本手里,把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上千家企业承接过去的一个主要原因。

  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引进,是光电的一次尝试。

  来自学校的学者,没有先入为主的认识,对不同种类的企业文化,态度要开放很多。

  管理制度的引进与技术不同,不能全盘接受,但还是先全抄回来再说。抄回来之后,再来研究取舍或者修改。

  虽然看起来有些没有面子,但今天不引进日本的一手管理制度,日后就要被迫引进台湾或者韩国二手的管理团队和体系了。

  成永兴也算跳槽无数,其中有几家是日系企业。所以他对各种类型的管理制度,都多少有那么点发言权。

  ————————

  “李校长,你也不要整天皱着个眉。看起来我们同时建设了两间相同指标的工厂,但花的钱,未必比建一间工厂花的钱更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要上马二号线,日方也不会这么着急降价吧。时间就是金钱,良品率一天不上来,晶圆厂每个月的运维费用,就不是个小数字。一号线已经这样了,难道二号线也如此?”

  “好吧。”

  其实成永兴还有一些信息没有披露出来。

  908的设计纲领是月产万片,但验收的时候月产能只有8百片。它的状态,也不比现在的一号线实验室状态强多少。

  908工程等于是在没有达标的情况下,进行的验收。估计不验收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