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章 大魏流民_恶女归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骋,五十多才荣登大宝,做了不到七年的帝王,便驾鹤西去。

  现在魏帝更是近四十的年岁登基上位!

  魏朝的天下还不足三十载,真正的权柄与富贵——土地!其实还在世家大族的手上。

  例如陇西一带地区有百姓无立锥之地的说法。【作者杜撰的,但史书中是有例可循的,不过不在这个时期。】

  这里的“地”,指的不是站立的地方,而是指田地。

  勋贵之间不停地兼并和盘剥,导致很多农民无地可耕,成为真正的无地之人,成为只能作为佃户的租民。

  不多时,知秋便已回到厢房,低声在我耳边呓语了许久。

  根据知秋打探到的,我这时才发现在上上辈子的记忆里,魏朝从建朝初年开始,便有多次的水患和蝗灾。

  黄河的在魏朝初年就数次决堤,黄河两岸的人民更是因为水患民不聊生。

  尤其是长安本就离黄河不远,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因黄河水患,而不得已奔赴京畿周围的流民。

  虽然京畿周围的官员会层层拦截,但依旧会有很多流民能赶到长安附近。

  天子脚下,这本难题就归京兆府管辖。

  京兆府府尹当然怕这些流民无意之中冲撞了哪路贵人,更不愿魏帝见到,惹得有心人议论袁氏皇朝治下,依旧是乱世之象。

  所以每年来到长安的流民,都会被驱逐在延平门外周围。

  那儿远离太极宫,延平门周围街坊又多是穷苦百姓、贩夫走卒、胡商游癞的汇聚之地。

  不怕那些偶有漏网之鱼的一二流民过来,因这地界的百姓随便拉出一个都不是善与之辈。

  所以京兆府虽业管着这档子事,不过也就是不许流民进来,倒不会对那些流民喊打喊杀。

  没有理会知秋的阻拦,片刻后我和知秋就坐在去往延平门附近的马车上。

  我记得到现在为止,悦容阁每月都能有一两千两的进账,虽然盈利时日尚短,但从开业到至今,除去前期的投入和后面的开销,纯利已经有一万多两。

  足够我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马车刚行至朱雀大街旁,我就改变了主意,让马夫调转车头往延兴门去往——杨庄。

  那是先帝赐予曾外祖母澄阳大长公主地陪嫁,后又随着祖母陪嫁到了国公府。

  那地方临近长安八水中的浐河,离长安城只需两到三个时辰的马车路程,不算太远。

  最让我心动的是,此处地势平坦,东临浐河,虽说只是个庄子,曾外祖母和祖母先后将周围的林子田地买了不少。

  现在周围有不下四百亩地占地,若是此处,对我而言位置必定甚好。

  我便带着知秋乘着马车将杨庄周围转了个遍,回府已是酉时末。

  我第二日一早,便在祖母跟前求着用两万两买那杨庄的地契。

  别看两万两听着不少,但在长安周围想买下近四百亩的地,那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而作为一朝之都周围的地,且不说百亩不到就要近一万两的银钱,那地更是有市无价的存在。

  不为别的,自古以来我们华夏人最看重的就是地,没有之一。

  而长安周围有几百亩的,无一不是权贵世家。

  祖母最后拗不过我,答应用两万两白银卖给我,三月末的时候将银子交给祖母。

  说是卖,倒不如是送。钱还没送到祖母手上,地契当天上午就被我带了回去。

  崔氏看着自家孙女离去的背影,摇头好笑:“这孩子平日里也不见怎么上心庄子铺子的,这会儿倒稀罕起来。怪得很!”

  听着自家老妻嘀咕,卫国公笑道:“孩子大了,自有她的打算,我们管她做啥。”

  “你就这么由着她,成日地往外跑?”崔氏突然皱眉道。

  卫国公摆摆手道:“由着她去吧!”

  我一回到掬青阁,就让春朝开始盘点现在掬青阁的存银,又让知秋将西北小祠堂那边存着的收益清点一遍。

  午饭后我去了一趟西北小祠堂,回掬青阁换了身衣裳,就带着知秋往昨日的酒楼。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