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十四章 百年树人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传扬圣人之。”

  蒙是招收十五岁以下的稚子孩童、或南北军孤儿,待开蒙以后视其识成绩直接荐举入太。教化科是负责给军中作战有功的中下层军官士卒进行扫盲及爱国教育,在教会了他们基本的识字与律法知识以后,退伍了可以直接授予亭长、贼曹等职。

  吏治科就更不用,自从皇帝改革程序,将吏治科的培养方式从无差别教授改为由相关官员举荐、皇帝亲自选定优秀官员入深造的方式以后,有过吏治科经历的人往往顺风顺水,得到极大重视。士人们一开始不愿意屈尊习的吏治科也立时成为了争羡不已的地方。

  这三科各有针对的特定对象,自从施行以来已经逐渐成熟,皇帝眼下要求新设的宣化科,正是用来培育老师的。宣化科的生今后将会分配到各地郡、县里担任教习,或者是派往边地汉俗不盛的地方推行教化。

  地方校的重建是未来几年内有关于教育改革的重点,皇帝要求将其写在诏书里,当做一项大政。以赵温、黄琬为首的大臣们自然不会反对这项重兴儒的政策,只是为了避免摊子铺的太大,暂时前期只让郡国一级重建校,然后在慢慢建立到县。

  然而以皇帝的想法,最好是要在乡里设庠序,这样郡县乡三者一体,每年层层选拔,优胜劣汰,郡里最拔尖的录入太,从而提高太生源的素质。

  至此之后,朝廷的人才梯队与培养机制就基本得到确定,太侧重于平民,国子监专注于精英,三署郎是官员储备机构与晋升的快通道,再以后皇帝有了子嗣,又将另至一个机构用于贵族教育。

  这样从上至下的教育体制就有了,加上策试的选拔任官的制度,全国一百零五郡,一千一百五十余县,县下有乡无数,除了长官以外还有各类曹掾、员吏,地方大小官吏多达十数万。以太每年一千名生的速度,得一百年才能完全替代,其中不断新陈代谢,就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各处设立郡,势必要扩大开支,却不知是以朝廷额外调拨,还是由地方从赋税中截留自取?倘或由朝廷调拨,则钱从何来,预算几何,这些都要详议。”黄琬老成持重,缓缓开口道。

  站在中央朝廷的角度,资源调配的权力肯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管住了财,才能管住地方、让地方敬畏中央,避免其独大。

  大的方向是如此,然而具体到某个领域,该松的口子,自然会有人主动去松:“臣以为,不妨暂由各地郡国自行重建、由郡负责,年末上计,由朝廷稽考成效。”

  杨琦提出了一个最为节省的法子,郡无非是翻修几间房子,延请几位名师,由朝廷大量拨款,既会造成上下扯皮、更会容易滋生腐败。

  他将这一番用意都与皇帝及赵温等人听,希望他们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