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六章 工业融资问题_奋斗在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周梦臣思量许久,不得不这么做。

  无他。资本的原始积累太慢了。

  不说铁路了,就是在丰州府也就是鄂尔多斯重建一个大型冶铁综合体,或者建立其他现在的工程,投入对纺织乃至其他产业大笔投入,都是需要很多钱的。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对国家来说,都不算小数目。对于大多少商人来说,更是大数目,甚至是倾家荡产的投入。大多少商人都不会也不敢,投入这么多钱。

  即便他们家资数百万,但是这数百万更多是固定资产,银子仅仅是很少一部分而已。

  所以,黄河银行千万两的本金,要整个晋商集体出力。

  周梦臣这就发现一个问题,技术有了,蒸汽机技术,冶铁技术,乃至于其他各种革命性的技术。其实对大明原本的技术积累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比如号称纺织革命的珍妮纺纱机。在大明这里,也不是没有类似的。

  甚至有人说这个机器的思路,就是从意大利传来的,而意大利又是从东方传来的。这些不确定的东西,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说明一点,在纺织技术上,大明是不让西方的。

  那么周梦臣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了。有技术,有市场,大明就是一个大市场,不要说,大明的产品还有相当大的海外市场。甚至工业化生产体制,也就是工厂的体制,周梦臣也已经搞出来了。

  那么为什么没有大面积普及,似乎除却他周梦臣,他的弟子,与自己相关的人,还有官府作坊,都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啊?

  周梦臣思忖之后,却发现,一方面固然是思想老化。毕竟很多人二三十岁思想成型之后,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另外一方面是大部分人都没有钱,不能投入。

  毕竟一台蒸汽机的价格还在千两级别,如果加上运费,少说几钱两,再加上其他的费用,一个工厂,最小的工厂,一万两是起步。

  虽然晋商,徽商,江南那些商人,一个个都很有钱的,但是具体到每一家,能够一口气拿出一万两的商人,总就是少数的。更不要说,这些成功的商人,不管是做什么成功的,都是有路径依赖的。他们之前这样做成功了,就不会轻易改换路径。也不愿意尝试新东西。

  虽然不是全部,但是大部队富商对周梦臣这一套东西,不吝啬自己的称赞与感叹,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周梦臣就很郁闷了。

  有钱的不想投,没钱的想投却没有钱,周梦臣搞出大部分工厂都是国家或者皇家了。周梦臣太清楚这些作坊的特性了,他们不管而今做得再好。最后总就会堕落下去的。

  倒不是周梦臣对国营企业有偏见,他只是对大明朝廷的管理能力有偏见而已。不像私人的工厂,做不好就倒毙。这些工厂的负责人都是想当官的,要捞钱的,哪里在乎这些。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