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百三十四回 文武权衡帝王策,隔墙有耳听蟾声_红楼公子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受够了前眀以文抑武,导致武将在外作战之时,多有掣肘,不能够灵活的应对战场变化,导致败多胜少的惨痛教训!

  所以在立国之初,给予了武将很大的自主之权。把文臣武将两个体系,对相对割裂开来,互不干涉!

  只是这对于皇帝的掌控力要有很大的考验。太祖本就是以武立国,自然能够震慑住骄兵悍将。让他们乖乖听命!

  可是到了太宗皇帝的时候,发现这样做也存在着弊端,就是一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对于带兵将领的制约就会大大的减弱!

  将一个国家的前途,寄托于君臣之间的绝对信任,明显是不理智的。且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和自己带兵的将领做到完全的相互信任的!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太祖皇帝和初代荣宁二公之外,多少都要打些折扣。难免多疑猜忌,这就是帝王心病!

  毕竟当年太祖皇帝从金陵城奋起义兵,扫除鞑虏。整个过程之中,荣宁二公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哪怕是后来的四大异姓王,也比不上的!

  所以慢慢的,到了太上皇一朝,又诞生出了将领带兵,文官监军的套路。

  不过对于监军的权利,进行了大大的限制,除了拥兵自重,图谋不轨之外,若是战斗之时,一切决策,都要依从将令而行!

  作为监军,有参谋建议的权利,却没有最终的决策权!如此一来,自然大大的平衡了文武之间的弊端。

  而且每次出任监军的文官大臣,毕竟都是皇帝精挑细选,来和武将搭配的!要避免二人有私怨,省得因私废公!

  这一套东西,也有点后世之中,军政分家,相互促进的特点,得见一点雏形。

  虽然也不可完全避免,扯后腿的情况发生,但是却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减少这种摩擦还有内耗!

  朝廷之上,对于带兵将领的选择,也是要经过内阁票拟的。但是有一条,位属武勋之列者,若遇紧急情况,皇帝可以不通过内阁票拟,直接通过五军都督府下达任命!

  这也是为了防止,遇到软弱的君主,导致手中的兵权,受到了文臣的制约。

  比如明朝后期的皇帝,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武勋中的精锐力量,全都一战而亡了,皇帝失去了兵权的绝对掌控力,整个朝廷的大权旁落于文臣内阁之手!

  使得皇帝不得不重用宦官,跟大臣们争夺权利。因为凡事有野心的帝王,没有一个甘心,手中没有兵权!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重用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等,都是为了制衡于少保之后,日益膨胀的文官集团!

  作为反击的代价,这两个皇帝都遇水而亡了。后面崇祯上位,大明朝就终结在了这群东林文人手里!

  所以保留勋贵武臣直接任命的权利,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如同前朝东林党文武失衡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