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〇五章 问对(上)_回到清朝做盐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用愁销售,他们发现这个比种地赚钱多了,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

  “搞洋务,争的利益是洋人,以前没有工厂,这些东西都是进口洋人的,但是我们自己生产了之后,比洋人少了一个运输的成本,所以老百姓宁愿买我们的东西。加上当时南方的生产被破坏,所以我们生产的东西,在各地都非常受欢迎。”

  ……

  曾涤生有些惊讶,不仅仅是因为董书恒讲的这些东西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同时也是因为董书恒竟然会将这些事情都告诉他。

  “听了总统的一席话,老夫真是茅塞顿开啊。”

  曾涤生在听的时候,也在想,当时自己是否也能够在湘南这么做呢。

  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给否定了,不说他没有这样的经商天赋,就是湘南这里的情况也不适合搞对外贸易。

  董书恒实际上还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的问题。

  当时,国内的粮食普遍短缺,饥荒是一种常态。

  但是董书恒却能够另辟蹊径,从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

  缺钱用,那就将对外贸易给垄断了,然后跟洋人搞贸易战,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赚取洋人的白银。

  这样董书恒就用洋人那里转来的钱从洋人那里购买武器,购买设备。

  然后与南洋的华人结盟。

  当时南洋的华人在海外倍受欺辱,心中非常渴望能够获得母国的支持。

  而那些满清的地方官员都视他们为弃民,对他们比那些洋人还坏。

  这时候董书恒站了出来,他的手中有实权,有地盘。

  他给了这些南洋华商一些贸易的特权,换取了南洋商人的支持。

  那些南洋家族不仅仅给他送人,还给他送钱。

  最主要的是不断帮助董书恒转运粮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南洋华商也是赚钱的。

  但是他们这些人却用智慧,用自己在南洋多年经验和人脉,保证了董书恒粮道的安全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粮食在满清已经成为硬通货。

  当时董书恒是有多少粮食就能招到多少人。

  当大家的手中没有粮食的时候,董书恒有足够的粮食,那就是奇货可居。

  “曾公,今天这里就咱们两个人,董某希望能够跟曾公坦诚相待。实际上,董某今天过来,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曾公的。”

  曾涤生抬起了他有些混浊的眼睛,看向董书恒。

  今天董书恒过来之后,能够不用自己的身份压人,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印象,这叫礼贤下士。

  在刚才的聊天中董书恒也确实做到坦诚相待,所以这个时候,董书恒跟他这么说,曾涤生倒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了。

  虽然平时他喜欢韬光养晦,喜欢含蓄,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窝在心中,闭门造车。

  但是此时,不知为何因为董书恒的几句话,他就向跟这个年轻人掏心窝子。

  看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