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72章 民间大变_我在大明造航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要吴长庆去提起,自然而然地就会出现。

  随着大华的急速发展,南京城里出现的新职业非常的多。

  比如职业运动员,职业经理人,报纸编辑,小说作家,翻译.......

  这些新兴的行业,往往都是收入不菲。

  不过,这些都是新兴领域,从事的人暂时还不多。

  南京百姓的主力职业,还是工人。

  在南京郊区的数百家大小型工厂,消化了南京至少二三十万的劳动力。

  除了那些耳目能详的大工厂,大企业,南京还诞生了诸多的小型工厂。

  比如铁钉厂,他们资本有限,什么都不干,就专门制造铁钉。

  专精一行,导致他们厂的铁钉质量以及价格都要比江南钢铁厂本身出品的要好,所以他们的生意也相当不错,供应了这南京城大部分的铁钉需求。

  再比如铁链产,专门生产自行车的铁链。

  这是一门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手艺,一般人可做不了。

  工厂主原先是机械厂的高级技工,学成手艺之后,自己拉投资,建了这么一个厂子。

  靠着过硬的质量,自行车的制造厂都情愿来他这里订购铁链,放弃了自己生产。

  毕竟自己去研究和生产,需要时间和成本,远不如直接购买铁链然后组装划算。

  事实上,如今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厂鲁氏车行差不多都快沦为了一个组装厂。

  大量的零部件他们都是采购自其他厂,这样成本更低。

  经过两年的演化,南京一带工厂,已经形成了一种产业链模式。

  工厂生产某一样产品,不再需要掌握全部的技术。

  只要掌握其核心技术,或者拿到专利授权,就可以开厂。然后其大部分的部件,都可以在这一带的工业区找到供应商。

  如此齐全的零件供应,全球仅此一地,上海都还没有发展出这么完备的产业链。

  上海的工厂,暂时还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而且起步也比南京慢了一丢丢。

  这种产业链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其实非常重大。

  人类工作效率的提升,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工协作。

  单一做某一项工作,效率最高。

  一个技术娴熟且全面的工人,制造一台自行车可能需要一个月。

  但是三十个技术不全面的工人配合,一个月起码可以造数百辆。

  速度加快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不需要技术全面。

  培养一个技术全面的工人,也许要三四年。

  但是培养一个掌握某样单一技能的工人,也许只需要一两个月。

  有条件狠下心来学三四年的人终究是少数,学一两个月就能开始赚钱,对普通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大华的工业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只不过,这种发展仅限于南京。

  在其他地方,大华的工业依旧非常落后。

  想要实现全面富裕,全面发展,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把南京模式推广到其他各大城市。

  这个可不容易,毕竟南京的产业链最完善,在这里办厂最方便,成本最低。

  放着这么好的地方不来,去其他城市发展,这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我在大明造航母最新章节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全文阅读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txt下载地址:

  我在大明造航母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672章民间大变)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我在大明造航母》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