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章、二策_勒胡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他的观感中,裴该基本上属于正面角色——当然无可否认,在初奉天子之时,曹孟德也是正面角色;在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也是正面角色——但此外还隐约抱持着一种特殊的观点,故而今日特意提出来问祖约——你又是怎么看待此事的呢?

  祖约明显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老实回复道:“在弟看来,裴文约之所以归天子于洛,而自留关中,是为变制也……”

  祖纳闻言,双眼略略一眯,心说这小兄弟果然日益成熟起来了,竟有这般见识,不容易啊……倘若他的秉性也能更成熟一些,那我就无忧了。

  他故意不说话,等着祖纳详加解释——

  “裴文约实欲操弄国柄……或者退一步说,彼欲光复社稷,成就不世之功。然而有我祖氏的牵制,若共辅天子,恐蹈昔日索、麴的覆辙,且旧臣亦将掣肘。是故归天子于洛,自留关中,令不二出,更变旧制,以强其军也……”

  晋朝最初的政治体制,虽然不如后世成熟,却也非汉初时相权足可拮抗君权的状况,朝命八公,而政出尚书省,且有中书、门下略加制约,理论上只要不封拜丞相,就不可能真正的一言堂。虽说拜相确有前例,但基本上全都是宗室藩王,以裴该的身份,还并不够格。

  倘若裴该挟天子于长安,自然有机会拜相,但其时他羽翼尚且不够丰满,恐怕会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或者起码是侧目而视。而若不为丞相,他就必须将权力分予诸公,分予诸尚书,更重要的,要将权力与并肩作战的祖氏分润。如此一来,掣肘必多,对于尽快富国强兵,实无益处。

  祖约曾任尚书,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官僚体系的运作是多么烦冗、迟钝,各派系之间的利益交换和妥协,是多么使人头大且恶心。裴该为了保持在洛阳朝堂上的影响力,特使其岳丈荀崧入主尚书省,梁芬为首的关西士人更是遍布朝堂,使得祖约即便有祖逖和祖家军作为后盾,行事亦不能畅意,很多施政措施无法顺利通过。

  那么倘若裴、祖共居一朝呢?裴该若有啥举措,他祖士少肯轻易从命吗?以己度人,必然矛盾频生,甚至于最终会导致双方决裂啊!

  这就是祖约所说的“若共辅天子,恐蹈昔日索、麴的覆辙”。

  “裴文约镇守长安,西事一以操之,虽云行台,不过幕府属吏而已。则其自筹兵马、变更制度,可以丝毫无阻——大司马三军之强,以弟想来,亦为此因。”

  国家制度是因时而变的,不可能永远维持。自晋武帝司马炎建国定制以来,已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即便没有天下大乱,很多规章制度也到了需要修改的地步。祖约既然做过尚书,统筹全局,对此再明晰不过了。然而朝中大老多数无进取心,多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