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节 交通、教育、重工业_梦回二战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公里;

  一个骑兵负重50公斤以平均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一天能行军约150公里;

  一个摩托车兵负重50公斤以平均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一天能行军约400公里;

  一个自行车士兵负重25公斤以平均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一天可以行军100公里。

  数据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步兵在拥有一辆自行车后,负重相同,行军速度比步行提升了两倍,是徒步行军的三倍,一天或一夜可以行军100公里左右,相当于一个打了七折的骑兵,不仅如此,一辆自行车可比一匹马要便宜多了。当然了,这是“在理想状态下”。

  自行车的优点是非常多的,它物美价廉、工艺简单,不像汽车那样消耗油料,不像战马那样消耗饲料,在较为平坦的野地上十分好用,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时也不会成为士兵的较重的负担,灵活、轻便、快速、维修方便。

  首先把自行车用于军队的是最擅长打仗的、一旦研制出了什么新东西就琢磨着将其用于战争的德国人,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自行车在侦察、联络、警戒、小规模袭击中作用很大,真正将自行车在战争中发扬光大的是日本人。原先历史上,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对东南亚地区大肆进攻,由于东南亚的地形不方便坦克和汽车的使用,所以日军别出心裁地使用大规模的自行车部队,特别是在马来亚半岛,人手一辆自行车的日军在丛林中打出了有东方特色的“闪击战”,不但行军速度飞快,还让英印军在听到大量自行车的钢圈摩擦地面声时误以为那是坦克群从而不战而逃的“壮举”,因为日军自行车长时间的使用,轮胎磨烂损坏,所以日军骑的是没有轮胎的自行车,钢圈碾压石子地面时发出的声音,十分类似于坦克履带碾压地面。

  既然没办法大规模地生产汽车,那就先大规模地生产自行车,军民两用。

  考虑到东北军的机械化水平、东北的实力、中国的交通路况等因素,东北军组建自行车部队肯定会有很大作用,要比购买汽车、养马的成本低得多,自行车也不难制造,东北自产完全不成问题,中国在眼下虽然造不了汽车,但还不至于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张学良有点郁闷,不知道历史上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普及自行车,他经过反复思考,估计这是中国军队高层们战争思维僵化的结果。实际上,有很多物美价廉的杀敌武器都没有被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比如对付坦克的燃烧瓶,之所以没用,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建造一个或几个大型的自行车工厂,这对张学良而言简直易如反掌,打定主意的他立刻说干就干。

  在培养东北人才这件大事上,张学良又陆续出台了几项政策。原先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