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308章 文明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渐被人拉开差距,到明朝末年,差距已经大到惊人的地步。

  周之仲接过文稿一看,封面上只有三个字:《光之书》,不伦不类的。

  他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与太医署合作的,打磨透镜,然后放大物体,试图发现邵树德所说的细菌。

  这个念头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趁着现在朝廷还给内务府拨款,抓紧办了。

  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中曾出土过一块制作精巧的带有金饰的水晶石透镜,应该是贵族把玩的放大用的奇物。

  按照实事求是的规矩,你没法证明的东西,那就不是科学,是假说。要想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不能依靠自己的权势、影响力,而是要靠切切实实的科学依据。

  这本书改正了古希腊时代的一些错误认知,比如海赛姆认为人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的光线反射到了人的眼睛中,而希腊人则认为人的眼睛发出光线,碰到物体,所以能看到。

  邵树德又轻敲桌案,良久后说道:“传旨,着内务府办学。”

  没有广阔市场的技术,注定没有生命力。

  隋代的水车到明代重新发明,简直搞笑!

  以光学为例,市场其实是存在的。

  工匠被重金礼聘过来,到少府右尚署当了从九品下的监作,并带了十几个徒弟,开始打磨透镜。

  “陛下,暂未有进展。摩尼法师说这种东西大食也有,称为‘阅读石’,中书听闻之后,要了几个过去。宋侍郎、陈侍郎万分喜爱,嘱咐少府再多做一些。”周之仲回道。

  但在此时,邵树德寻觅了很久,才在京兆府鄠县找到了躲避战乱的前唐少府工匠,他会制作透镜。

  但急需解决的其实是成本问题。

  不过好在有工匠。

  技术一定要有市场,并且进行深度推广,这个血泪教训中国人从古至今吃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中亚、西亚一大票农耕、商业国家,其实文化上挺繁荣的,有很多创新的事物,有自己的独门绝活——吐蕃人依靠从中亚获得的冶炼技术,制造出的兵甲完全不输大唐,那些国家其实并不落后。

  这所学校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产学研机构。

  “回去慢慢看吧。”邵树德挥了挥手,道:“大唐瑰丽多彩,文化鼎盛,吸引万国来朝。大夏也不会比大唐差。但朕不想你们过于傲慢,自高自大。这天下很大,即便是一个蕃邦小国,也有可取之处。实事求是,人家好的地方,咱们就是要学。这份文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食人已经研究得这么深入了。他们或许在有些方面不如中国,但有些方面则有过之。切忌自高自大,中土广大,固然地大物博,但人家也不差多少。就这样吧。”

  他看过这本书,知识点比较凌乱,尚未有效串联起来。但他有感觉,大食那边再研究个几十、上百年,或许就可以完善理论成书了。

  “储慎平!”邵树德喊道。

  “臣在。”储慎平顶盔掼甲,从殿内入内。

  “召集银鞍直儿郎,随朕南下镇州巡视。”邵树德命令道。

  “遵命!”没有丝毫废话,储慎平立刻应下。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