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一章 崩溃的吴三桂_明末不求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人的政策。

  多尔衮还在戎马倥惚之中,不忘让范文程撰写诏书,给吴三桂颁布帽顶、服饰的规制,重新制定“仪从”的规模。

  帽顶的样式是:下座嵌东珠四颗,上座嵌东珠三颗,上下节各嵌东珠一颗。金佛,上嵌东珠五颗;后金花,上嵌东珠四颗。

  金镶玉带,每板嵌猫睛石一颗,东珠三颗。

  坐褥,冬用猞猁狲,镶以貂皮;夏用蟒缎,俱红毡,下衬一白毡。

  帽顶、腰带、坐褥所用的东珠、猫睛石、猞猁狲、貂皮、蟒缎等皆是平民及一般官吏甚至朝廷大员都不得使用的皇室专有之物,视为世间之宝,而吴三桂准予享用,以此来彰显他们的尊贵。

  新更定的仪仗,也比原定提高了规格。

  具体规定是:红罗曲柄绣伞一柄、红罗销金绣伞二柄、红罗绣圆伞一柄、红罗绣圆扇二把、青罗绣孔雀圆扇二把、立爪二对、卧爪一对、骨朵一对、吾仗二对、大纛一杆、条纛二面、小旗八面、大刀二把、马六匹;各设三品长史一员、头等护卫六员、四品典仪一员、二等护卫五员、五品典仪二员、三等护卫六员、六品典仪二员。

  豪华的仪仗,盛大的排场,又使吴三桂身价倍增!凡出行,排列出这一套仪仗,是何等威风!不禁令人望而敬畏。

  大概在吴三桂立营华阴,加紧进攻潼关的时候,清廷宣布了上述新规定,信使把皇帝的赏赐驰送军前,吴三桂不能不再次感受到“皇恩浩荡”,心里又增加了一分对多尔衮的感激之情。

  吴三桂现在也已经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了,但他完全被多尔衮所笼络,在进攻潼关的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率领部下冲锋陷阵。

  吴三桂的藩下兵这时候都已经效仿八旗军的兵制,进行了彻底整编。这些藩兵精骑都以攻入中原,掠夺传说中大顺拷掠积蓄的藏银七千万两为目标,因此攻击势头特别猛烈。

  连日来潼关关城及附近的华山一带防线都遭到了清军剧烈攻击,这时候潼关附近尚在下雪,地面上雪厚处,往往能够积雪至膝盖。天气严寒,对于大顺守军和采取进攻态势的吴军,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攻守双方的许多士兵,都不是因为战争被杀伤,而是因为恶劣的天气被冻伤。

  但相对来说,大顺的物资供应更加充足。湖广方面各家公私合营商号赶制出来的棉衣,正从武昌和襄阳源源不断地转运至河南,再由河南方面委派商队送至潼关前线。

  此时驻守潼关的主将,已经由缺乏足够的权威的曹营旧将罗戴恩和赵应元,改为了率领殿后军兵力驰援的权将军高一功。

  高一功长期以来镇守湖广,又是先帝李自成的妻弟,他威望深厚,对于湖广一带执行的营田法及公私合营新政特别熟稔,善于调动基层和民间绅商力量为己用。

  所以大顺军的物资补给是源源不断的,守军士卒深沟高垒设防,又有着充足棉衣和鞋袜供应,只用比较少的兵力就抵御住了吴三桂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潼关防线就像是一堵磐石坚壁,面对清军狂风巨浪一般的攻势,却始终牢不可破,丝毫没有产生动摇之势。

  相比较之下,吴三桂自己的陕西地盘,因为吉杨之乱的破坏,李来亨的迁民百万,还有吴三桂自己进入陕西以后进行的多次大屠杀,后勤补给很快就出现了大问题。

  吴军前线攻城将士,已经是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作战。关中米价七倍于从前,民困追呼,又苦转运。潼关战事还没有任何进展,可是吴军马匹倒毙十之五六,兵士死亡十之二三,幸存者锐气全销,形势异常地尴尬。

  吴三桂自己因为攻城不利的缘故,加之偶感风寒,现在已经生病,每天都流许多鼻血,需要以饭碗装盛。

  他的心情极为焦虑,这天又亲自登高观察潼关战局,只见到大顺军防备严密,吴军将士虽然是明军残部全部精华的集合,可是经过十多天毫无意义的进攻后,将士士气低落,许多部队出于畏惧,已经不敢发动进攻。

  多铎派来吴三桂左右的一些满洲将官,都已经开始劝说平西王:

  “王爷不若先返回长安,与豫王从长计议,再考虑攻关之事?”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