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6章:齐楚纷争(五)联军伐蔡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护卫下来到了战场边缘,观看齐兵的实力。

  当前的这座蔡国边境城邑,调集周边各邑之兵,也不过凑得三四千人把守,而光齐国就有近三万之卒,其余诸侯联军的七万余人更是将城池围得水榭不通,连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所以即便周边各邑有些富余兵力,也不愿白白送进这个无底洞来。

  于是,齐军只是发动了两三次冲锋,斗志不高的蔡军就溃散了,联军首开得胜,轻松取得了第一场攻城战的胜利。

  之后,诸侯联军自是入城劫掠了一番。当然,因为诸侯联军好歹自诩是正义之师,所以倒是没有大开杀戒,只是将城中财货劫掠了干净。

  如此,留下少数人戍卫此城后,联军便继续向着蔡国下座城邑进发了。

  而其余城邑望见诸侯联军,要么是望风而降,要么是稍加抵抗,再被攻破城池而降,丝毫减缓不了大军的进攻速度。

  于正的军队甚至没有来得及真正参与到战斗之中,只是跟在其它联军身后,等着他们攻破城墙后便也入城劫掠一番。

  蔡国面积也不算大,在潮水一般的攻势下,诸侯联军很快地便攻到了蔡国的国都蔡邑(今河南上蔡县)。

  (注:蔡国国都蔡邑,因为蔡国数次灭国复国迁都的原因,所以有上蔡、新蔡、下蔡之分。

  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公元前493年由于受到楚国的逼迫,在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

  蔡国国君收缩周边城邑的军队,都一齐调来国都,还想死守一波,等待楚国援军的到来。

  结果,诸侯联军连破数城后气势如虹,士卒们想到蔡国国都的财货肯定比一路上的其它城邑要富足许多,于是抢红了眼的诸侯联军们根本不要齐侯和管仲做什么战前动员,只要一声令下,便自发地参与攻城了。

  蔡邑军队望见虎狼之师,自是不敌而溃,连蔡侯也被齐军俘虏了。

  齐侯姜小白望着这位曾经的小舅子,想到虽然顽皮但是娇嫩的蔡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不过因为蔡国毕竟离齐国太远了,即使吞并了其地也不能有效治理,反而容易滋生叛乱,所以齐国倒没有彻底吞其地而并其民的想法。

  齐侯义正严词地斥责了蔡侯一番后,在蔡侯保证愿意投靠齐国的大怀抱,不会继续跟着蛮夷楚国混了后,在其他诸侯的斡旋之下,齐侯便也释放了迷途知返的蔡侯。

  当然,那些被劫掠的财货作为惩罚,自然是不可能归还的了。

  教训完蔡国之后,诸侯联军便马不蹄停地向着楚国进发了。

  楚国毕竟是实力强劲的大国,以诸侯联军现今如此散漫的状态前去迎敌,恐怕是不成,于是联军便在楚国边境的陉地稍加整顿,等待楚军。

  楚国也没想到蔡国这个小老弟这么不经打,这么快就投降了,于是连忙从郑国撤军。当然郑楚边境的大军也不是立马就能到的,如今国内还是十分空虚,所以楚国只能先行派出使者,也想了解一下齐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若是齐国真有意要灭楚,那也只有死战。

  楚王熊恽便派出自己能言善辩的臣子大夫屈完前去出使,于是屈完便和管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场骂战。

  (楚武王封熊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并把屈作为熊瑕的食采之邑,其后史称为屈瑕,史称屈氏正宗。

  在整个战国时期直至秦朝末期,屈氏、景氏、昭氏皆为楚国公族中最有势力的三个氏族大宗,其屈氏族人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