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三章:草庐卫廷(二)两位卫君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是不能得罪这群执政者的。

  于是百无聊赖之际他却把眼光望向了公子辟疆,此时公子辟疆正起身为他的姐姐辩护着,与华龙滑大夫争论着。

  “此事是许国的不是,却如何来责问阿姊。许男不顾姻亲,失信于诸侯,当往天子处申述此事。”

  与众人穿着颇有不同,公子辟疆却是身着厚厚的布衣,倒是没让自己在这寒冷的冬天冻着。若是旁人问起来他为何不穿华服,如此失礼,他还有自己的借口:如今卫国国难,更应与国庶们同苦,卫国一日不复,辟疆便一日不穿华服。

  身体是的本钱,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又能用这么完美的理由遮掩,果然是干大事的人。

  于正双眼直直地看着公子辟疆的背影,心中很是赞赏他。别误会,不是他有什么爱好,只是知晓了历史,让他提供了更好的抉择而已。

  他来卫国,想要投奔的卫君不是如今的卫君姬申,而是眼前这位公子辟疆,也就是下任的卫君--卫文公。

  卫君姬申,也就是谥号卫戴公的这位,是个短命君主。于正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在位多久,但是他知道卫国却是在卫文公也就是姬辟疆手中真正复国的。

  一个谥号“戴公”,一个谥号“文公”,从死后的谥号也可看出,哪个更有成就。

  于正决定将宝压在公子辟疆身上,对他寄予厚望,自然是看他什么都好。

  【作者题外话】:注1:姓氏起源宁姓与石姓: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始祖为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后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石姓源于春秋时期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所以石姓的祖先才是成语“大义灭亲”的真正来源。

  有宁姓和石姓的,来集合报道,给点票呗!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