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33章 最惨的牛_大汉从吹牛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洛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科举季了。

  大汉的科举日放在每年的六月初十,时间是固定的。

  刚好这个季节也是整个下半学期的结束时间,科举的地点自然是在洛阳书院。

  朝廷并没有特意去新建一个新的场所用于科举。

  而科举之所以没有规定为三年一次,也是根据大汉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不饿不想让读书耽误了有些人的一辈子。

  现在是帝国建立前期,读书的人还少,特别是现在这一代人,他们的竞争力是不足的。

  每一年科举的人数,远远低于朝廷所需录取的人数。

  也就是说,放在巅峰时期,科举那就是万里挑一。

  但是放在现在,意味着只要你的成绩能及格,就能入仕为官,无非就是因为成绩好坏,去的部门不同罢了。

  但是对于寒门来说,能够入仕就知足了。

  但是在将来以后,随着人口的爆发增长,随着教育的全面展开,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上千,甚至上万人来争夺一个名额的现象。

  而朝廷又规定了每个人只有三次参加科举的机会,而且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之前。

  也就是说,读书只会给一个人借口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之后,就用不了这个借口了。

  该干啥干啥去,哪怕没有考上功名,只要在学期间认真学习了,哪怕只学进去了一半,也是不愁找个工作赚钱养家的。

  科举取士虽然给了寒门一个参与的机会,打开了一个寒门上升的通道。

  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在寒门身上增加了一道束缚?

  在他们的思想上画了一座囚笼?

  一个科举,一个梦想,牵扯到了多少人?

  有些人更是魔怔了都,结果一辈子什么功名也没有,更是放不下面子,不愿意放弃那所谓的幻想,踏踏实实的去利用自身所学过日子。

  而古代的文人,想要活下来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

  一个落榜的士子,有很多门路可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

  例如说在家中开办一个私塾,价格合适公道,教授一些启蒙知识,不说十里八乡,就周边几个村子,来个十个学生就够勉强生活下去了。

  每逢过年在给人写个对联,谁家办事给人当个记账的,这不都是收入吗?

  真正生活难的,是那些眼高手低的人。

  所以,汉朝的这条规定一出,直接打掉了那些眼高手低的人的幻想。

  所以说,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的,每一项制度都有他的缺点,问题在于,上面想不想去改变这一点。

  至于说一年科举一次,会让外地的考生忙于奔波不利于考试。

  这个自然也是不需要担心的,你能想到的,朝廷早就想到了。

  除了洛阳书院以外,朝廷还正在修建北方恒山书院,东方会稽书院,南方岭南书院,西方关中书院这四座最高等级的学府。

  差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