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9章 幕后_开局土木堡,大明战神有点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发回去重议。

  这下子,算是把自己从浩瀚的奏疏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手带兵去打仗了。

  不过,为了防止内阁做大做强,朱棣还是留了个心眼的。

  他将内阁分离在六部之外,而且所有阁臣的品轶都很低,这样做既能遏制百官,又防止他一家做大做强,始终处于一个平衡在皇帝和百官之间的状态。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永乐末期,等到了仁宣两朝,情况突然出现变化。

  仁宗皇帝朱高炽的性格和他爹完全不同,他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而且自幼也没打过仗,除了当年北平城那一仗,再没有上过战场。

  既然不打仗,那就大力发展经济,恢复民生,如此便更加依赖文官。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朝廷之中,重文轻武的势头出现了。

  到了宣德朝,朱瞻基坐不住,又想打仗了,可是,这时候文官集团已经在三杨的带领下,愈发做大做强,甚至开始向各军队派驻监军,参务军事。

  文官带兵的结果就是军营战斗力开始锐减,然后……交趾丢了,奴儿干都司丢了。

  对于这个结果,朱瞻基当然不甘心,于是成立内书堂,打算用太监遏制内阁,没想到,给他的好儿子朱祁镇培养出来一个只手遮天的王振。

  《明史》中把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列为一传,在结尾处说:

  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又称姚、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杨其庶几乎。

  简单来说,三杨就是当朝贤相。

  既然比作贤相,也就说明,内阁是在三杨时期发展壮大起来。

  杨荣和杨士奇分别于正统五年和正统七年病逝,在朱祁镇亲征之前,辉煌一时的三杨只剩下杨溥。

  彼时王振专权,将朝堂上弄的乌烟瘴气,杨溥虽然接任内阁首辅,根本斗不过王振。

  在此后的几年中,他默默隐忍,相继培养了曹鼐、苗衷、陈循、张益等人,用以制衡王振。

  张益便是杨溥一手提拔起来,因此,他和杨旦之间经常以兄弟相称。

  即便是朝廷大事,他也不会刻意隐瞒。

  一来,杨旦的身份是大理寺少卿,本就有权过问。

  再者,作为恩师杨溥的亲儿子,人品自然信得过。

  今日刚刚回京,便收到杨旦的邀请,他也没多想,推掉了其他的应酬,忙完正事后,匆匆赶过来。

  杨旦面色淡然,继续问道:“既然情况紧急,为何不出动三千营?”

  三千营是骑兵,作战的时候机动性较强。

  张益回道:“三千营出去拉练,至今未归,神机营辎重太多,还是五军团比较合适。”

  杨旦点了点头,突然转了话题:“对了,张兄,有个朋友从老家过来,给您带了些小礼物。”

  张益不解,问道:“什么?”

  杨旦起身拿出一个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