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十七章:侵攻复土(十七)浚邑招贤_春秋最强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正深感自己麾下人才的不足,比如西门吉,可帅一旅而难将一军,比如计察,虽忠心有余但韬略稍逊,其余渠仰、元锐、施展等人也各有各的亮点,但总还需时间磨练成长。

  现在,于正攻下了浚邑,打算利用此地的财货和人口,把自己的步徙军队再扩充一倍,编为正卒千人、辅兵千人的四旅之师。如此,人才储备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此时人才的选拔制度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军功制,此次浚邑大战,步徙军中自也涌现出一批有功之士,于正提拔了其勋最著的三人为“下士”,以示嘉奖,另外功劳最大的施展则被提升为了“中士”。其余等有功之人,也都于《评功册》上记录其功,发下军功勋章和钱粮奖励。

  此制度乃是于正目前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因而对它把关极严,绝不允许军中有私相授受,买功卖功之事发生。

  二是举荐制,于正特地找来本地的三老和有头有脸的士人,便是希望他们能够举荐自己族中的子侄人才出仕。不过看他们兴趣寥寥的样子,似乎对此并不敢兴趣,另于正大感惊讶。

  问询了计察,通过他的讲解,于正这才明白过来原因。

  原来,虽然是于正收复了浚邑,但是这浚邑具体封赏给谁还未可知。在浚邑大夫还有后人活在世上,并未完全绝嗣的情况下,大概率国君还是会将此地封给原主的后人。不让自己的封臣宗庙祭祀断绝,这是君主的仁义。当然,因为之前的失地之责,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封作为惩罚。

  所以,作为本地士人们的选择,最佳的,那当然是直接出仕国君,成为君主的直臣。大夫的臣子,算是国君的陪臣,虽然同样可以为国效力,但是相对晋升空间会小得多。

  除非才能特别出众,可以被国君看到或是得到大夫举荐,才会被国君破格收为直臣。否则一般情况下,国君也不会夺人所爱,去挖自己大夫的墙角。

  比如后世赵国的蔺相如,他原是宦者令缪贤的臣子,得缪贤的举荐,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立下了大功,这才被赵惠文王收为直臣,封以大夫之爵。

  所以本地士人的第一选择,便是成为国君的直臣,特别是在如今卫国人才凋敝的情况下,这是完全可以一试的。

  即便不能成为国君的直臣,他们还有第二选择,便是出仕未来的浚邑大夫。如此,不仅可以就近得到封地,而且还方便照顾家里,总好过跟着于正远走他乡。

  所以,因为这些现实的原因,又加之于正此时还没有自己确实食邑的缘故,所以浚邑的士人们并未派出自己的子侄出仕,却是给于正出了另外的主意,那就是让于正效仿古人“树旗招贤”,吸引那些民间和乡野的人才。

  于是,于正按照三老的建议和此时的古

  请收藏:https://m.ggxsw.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